湖南创新“高校+名师工作室”协同育人模式 打造职前教师思政教育新范式
5月20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娄底市杨红初中英语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育见习活动,构建起“高校理论研究—地方实践创新—职前素养培育”的育人新生态。
活动响应《“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针对传统职前教育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难题,构建“理论建构—实践观摩—反思重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通过195名英语师范生参与见习,重点培育其“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能力。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的“立德树人基因植入”要求在此得到具象化实践。
作为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杨红工作室创新“三维五阶”教研模型:
三维目标: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思政价值的有机融合
五阶路径:主题解构→素材筛选→活动设计→评价量规→教学迭代
在示范课中,教师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转化为“中国传统节日英文微视频创作”项目,配套双维度评价表,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认同的协同发展。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更展现“任务结构化、思维层级化”的创新实践。
院校合作形成“理论——实践”转化闭环:
工作室开发的《课程思政评价量规》《大单元教学设计模板》纳入高校核心课程
调研显示92%师范生重新认知英语学科育人属性,85%明确将设计思政融合教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工一支部党委书记李兵指出,这种“实战化”培养模式使师范生直观理解“思政元素是教学内容的内生要素”。
双方规划三项创新机制:
资源共建:开发50个主题单元的课程思政案例库(2025年全省开放)
双导师制:名师担任高校实践教授,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一体化评价:建立师范生思政能力认证标准并衔接教师资格认定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刘欣磊表示,这种“地方院校+名师工作室”协同模式,通过可复制的教学模型和教研共同体建设,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撑。当课程思政从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每一节英语课都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营养剂”,每位师范生都成为“大思政”格局中的育人先锋。这一创新实践,为全国职前教师培养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湖南方案。
□ 邬亮